top of page



面對生命的無常,迎接生命當下全新的力量
當我們可以站回自己的序位接受生命的無常變化。 過世的親人才能因此得到安息 。 突然發生災難、意外等,像是最近的澎湖空難及高雄、台中氣爆案,當家人發生意外或因疾病而突然死亡時,這樣的事情對整個家庭來說也是一種驚嚇,因為太突然且令人不知所措,不僅這個家的生命力凍結住,對這個人的...
2月19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77 次查看


早期創傷帶來的影響
人的早期創傷,最早可追溯到出生前、出生以及出生後三年。 早期創傷的成因遠比我們想像的多且複雜,像是父母試圖墮胎、重男輕女的期待、性侵、母親情緒壓力...等,皆會造成胎兒創傷,因為此時的胎兒和母親是一體的,只要母親的賀爾蒙產生變化,胎兒便跟著進入緊迫狀態,胎兒身在小小的子宮內...
2023年10月20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392 次查看


與身體重建連結
人們之所以難以說出他們的故事,出現閃回的原因,在於他們的大腦發生了改變。正如弗洛伊德和布魯諾觀察的那樣,創傷不僅僅症狀的成因。「創傷的心靈現象——或者更具體地說,創傷的記憶——就好像一個進入身體多年的異物,必須視為一個持續生效的動因。」這就像一枚引發感染的尖刺一樣,身體對於...
2023年10月11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271 次查看


創傷與支持
1994年,北卡羅來納大學的史蒂芬·波戈斯(Stephen Porges),根據達爾文的觀察和140年來的科學發現,提出了多層迷走神經理論。多層迷走神經理論讓我們更精確地理解,身體如何根據細微的內在感覺,外界的聲音和面部表情的交互作用,判斷安全和危險。這解釋了為什麼溫和的面...
2023年10月7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77 次查看


在觸摸中感受
主流創傷治療幾乎完全不在乎如何幫助病人安全地體驗他們的感覺和情緒。例如五羥色胺再抑制劑、利培酮和喹硫平之類的藥物越來越多地用來幫助人們處理他們的感官世界。 然而,通過觸摸、擁抱和搖動是我們人體最自然的平息焦慮的方式。這些動作幫助我們從過分警覺中冷靜下來,讓我們感到完好無損、...
2023年10月6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174 次查看


一個內在的受創的孩童意識
心裡有個空洞,永遠也填不滿。他也無法安靜獨處,因為那空虛感襲來會讓他不安想逃,於是不斷工作,注意力往外,用活動填滿時間,做一些對自己「有價值」、對社會有貢獻的事情,這成為一種癮。 強迫症、恐慌、成癮與補償行為,都是受創孩童用以逃避與防衛的模式──如此就不必碰觸那個極苦的痛、...
2023年8月17日讀畢需時 1 分鐘
86 次查看


如何知道孩子是否曾受過創傷
在經歷嚴重驚嚇或醫療程序不久後,特別是有使用麻醉,孩子是否開始有不尋常的行為,這會顯示出你的孩子是否受到創傷。強迫性、重複的舉止,例如不斷重複地將玩具車撞擊娃娃,這幾乎確定是創傷事件未解決反應的跡象。 其他創傷壓力的跡象包括: •固執、控制的行為。...
2023年7月11日讀畢需時 1 分鐘
209 次查看


人格解離:知道或者不知道
里昂-露絲對解離的現象特別感興趣,解離最主要特征是:感覺迷失、 不知所措、被拋棄感、與世界的失聯感,以及感到自我是不被愛的、空虛的、 無助的、被困住的以及不堪重負的。她發現了一個「驚人和意想不到的聯系」——母親在子女生命頭兩年的不投入和不回應與孩子成年期間的解離症狀有聯系。...
2023年7月1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109 次查看


溫和、漸進的療癒創傷方式
當我們可以釋放之前殘留的生存能量,我們較不會覺得受到威脅、難以承受。我們不再在恐懼中凍結住。當我們處在凍結中時,任何動作都會令人害怕、混亂。當我們從僵固變得流動,我們會開始經驗協調感。我們會開始感覺 到與生命的重新連結。我們會感到更平靜,與他人、世界及自己和諧相處。我...
2023年4月6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114 次查看


創傷的臣服與蛻變
【創傷與療癒】創傷的臣服與蛻變 創傷是通往覺醒的第四條道路。當從創傷中蛻變及解放時,就像是新生兒 一樣,我們必須面對不確定的世界。這樣的世界除去安全感的假象,迫使我們學習全新存在的方式。當我們進入這世界時,我們會很快發現我們出於本能...
2023年2月23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275 次查看


創傷的解離和重現
情感解離是創傷的核心。這些難以承受的體驗都是碎片化的,我們的思緒、聲音、圖像、印象、感知也是如此。所有這些與創傷相關的感知都擁有自己的生命力。這些記憶的感知碎片侵入現實,就是它們再現的方式。只要創傷沒有被解決,身體釋放的壓力激素會自動循環,防衛機制和情緒反應不斷回復。很多人...
2022年10月12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543 次查看

早期創傷破壞人生?Amar黃翎展老師談「缺乏歸屬」的影響
需求與歸屬對每個人都非常重要,歸屬感是人類的基本需求,當我們還是胎兒待在母親子宮裡時,就已經能開始感覺是否被歡迎、是否被接受,這形成了我們未來如何去詮釋、去面對自己的需求,當個人的早期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伴隨而來的往往是不安全感,這些不安全感影響了日後的發展,例如情緒調節能力...
2022年10月11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374 次查看


需求與歸屬的重要性--寂寞感跟飢餓一樣會危及生命
人類身為群居動物,不是從堅強的個人主義獲得力量,而是仰賴計畫、 溝通與合作的集體能力。我們的神經、荷爾蒙與基因組成支持互相依賴勝過獨立自主。「包含人類在內的群居動物,長大的目的不是為了自主與孤獨,而是成為他人可以依賴的人。不論我們知不知道這一點,大腦與生物構造先天都傾向促成...
2022年9月28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157 次查看


【課程報導】童年依附創傷療癒培訓進階 班 第一期第二講
關於早期創傷的定義,Amar老師在課堂上給出了他的看法,一 些早期創傷所指的範圍是六歲之前,但Amar老師認為更精準的關注點是是出生前、出生以及出生後三年。 早期創傷的成因遠比我們想像的多且複雜,像是試圖墮胎、重男輕女的期待、性侵、母親情緒壓力...等,都會造成胎兒創傷,因...
2022年9月23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105 次查看


我們需要各種不同層面的療癒
我們需要各種不同層面的療癒。最急切 的是當身體生病時,我們會尋求療癒,身體的疼痛與不適使得我們去求醫。這其中也常伴隨著心理上的痛楚,身體的病痛也會使心受苦。相反的,心的傷痛也會造成身體的病痛,甚至想去追求病痛。 靈也會生病嗎?我們的靈是不是有時也需要療癒,譬如透過洞察或釋放...
2022年9月16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34 次查看


一切都是關於能量
創傷症狀發並非因為「觸發」事件而引起,而是源自凍結反應中尚未化解與釋放的殘餘能量,這些能量持續殘留在神經系統中,對身體與精神造成莫大的損害。 小黑斑羚在逃避獵豹的追捕時,牠的神經系統中積聚的能量已狂飆到時速70英哩。當獵豹最後奮力一撲時,小黑斑羚垮了。...
2022年5月24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46 次查看


威爾菲德.尼爾斯老師談論『創傷』
創傷本身並不是問題,創傷怎麼發生並不是那麼重要,已經發生過的不是問題,問題是怎麼面對當時的發生,我們怎麼去處理『創傷』這才是問題所在? 這是一位在現實生活常常有著”恐懼”的個案,在排列中藉由代表我們看到一個卡在產道的小嬰兒,在他母親生產的過程中碰到難產。 這是一個創傷情境。...
2022年5月24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31 次查看


對母親的連結具有保護生命的功能
以發展生理學的觀點來看,親子依附,尤其是對母親的連結,具有保護生命的功能。 英國心理學家約翰‧鮑比( John Bowlby)在依附行為及對心智發展影響的研究,給了我們許多助益。他的觀察與研究結論吸引越來越多對於心理學與心理治療的注意,而排列工作同樣支持他的發現是具相關性...
2022年5月18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20 次查看


孩子的疾病與依附行為
父母是我們與祖先力量最初的連結,祖先的力量在被所有固有且與生俱來的文化當做一種健康生活基礎的根據,在一種充滿尊重的和諧之中,我們可以擁抱父母所賦予我們的生命。家族系統的糾葛或早期分離創傷的經驗,可能導致成長中孩子產生不安全感的依附,並使心靈成長停滯,妨礙心靈深處獲得滿足。我...
2022年5月18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120 次查看


創傷與復原,危險與安全
To 有孩子的你 / 曾經是孩子的你 創傷無可避免或許是一個壞消息,然而好消息是生命力與復原力也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復原力是我們擁有的一種能力,它讓我們從壓力、恐懼、無助以及無法承受的感覺當中復原,就像金屬彈簧一樣,當你把它往外拉時,它會自動彈回原本的大小和形狀。當然,如...
2022年5月12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59 次查看
bottom of page